
教育有法、但无定法,以人为本,才是好法。互相赏析、互相尊敬、互相帮助,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教育能力和生活境界。
近期,一位学生的母亲给我讲了她们家餐桌上争吵的事。
她家在学校附近,租了一间房屋。 由于儿子在我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。 母亲常常去儿子的教室给他送饭送汤,有时没事也去看看,想了解儿子在学校的生活。 有时,假如发现儿子言行不当,也会当场提醒他。 儿子却觉得如此会在同学面前丢脸。
在午饭餐桌上,儿子对母亲说:“将来你不要去我班上了! ”母亲不开心了。说: “我去看你是关心你,你不但不领情,还如此对我说话! ”
双方据理力争,剑拔弩张,声音上升了几十分贝。 妈妈口齿伶俐,言辞犀利。 儿子不善言辞,气冲斗牛,好像非常难结束。
做大学教授的爸爸从书房出来,和蔼可亲地和儿子说: “儿子,啥事呀? 值得这么大动肝火吗? ”并用手爱抚着儿子的肩膀和后脑勺,儿子一直非常敬重懂教育,有追求的爸爸,气消了一大半。
但,妈妈并没示弱,在儿子沉默的时候,她大逞口舌之能。 儿子受不了如此激烈的语言刺激,气得全身青筋暴起,热血上涌。
父亲对母亲说。 “孩子毕竟是孩子,也有他的道理。 大人得理也要饶人。 ”妈妈不开心,责备了爸爸。 “儿子如此冲我说话,你不但不教育他,反而来教育我?。 ”
结果不欢而散了。 爸爸安抚了一下儿子,儿子流着眼泪进了书房学习去了。
听了她的话,我说:“我为你的家而开心。 孩子有懂教育的爸爸,同时你儿子非常上进,即便流泪都还是去学习。 ”。 她说:“那是我的错。 ”。
我说:“孩子有错,但你的教育方法确实有问题。
其一,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责备他,是教育的大忌。
其二,即便大家大人有理,也要用适合的办法,用委婉的语言含蓄地表达。 点到为止即可,孩子就会了解大家的意图。 孩子的这类缺点会伴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,他会自动改正。
初中生最讨厌不考虑场所、不讲方案的说教,最需要的是理解、鼓励、呵护。 ”
同时我也提醒她,母亲不要在孩子面前太强势。 有话慢慢地说,有理小声说。 不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影响孩子的终身进步。 所谓的“母强子弱”便是这样。
即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,一些父母去教,让孩子反感、激烈对抗,懂教育的父母去教,会让孩子如沐春风、润物无声、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孩子知道了事理,还增进了亲子感情。 假如具体的教育方法是术,那样渗透其中的以人为本、每人平等、人文情怀等理念就是道。 道比术要紧,道是价值观,是大方向,是统领全局的。 假如大方向错了,术再好,也是南辕北辙,不只无济于事,而且风险无穷。
因此,父母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、人才观,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,尽可能考虑孩子的感受,注意措辞,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平等讨论,切不可居高临下,以真理的主人自居。
因此,有人提出三项建议:
尊重理解,精心护理
维护人的生命和精神尊严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康德说“人是目的”这个光辉论断,应该张贴在每一位教师和父母的桌子上,它时刻提醒大家,不可以漠视每一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,不可以以损害别人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拓展工作,不然,再好的工作营业额也是可耻的。
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其他人的尊敬。 更何况,阅历不足的中小学生心理脆弱,更需要尊重和呵护。
因此,爸爸妈妈应该把尊重和理解孩子放在第一,说话时三思而后行,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。
积极勉励,挖掘优势
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深刻指出:“人性最深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其他人的赏析和赞美。” 因此,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好评,无人讨厌听好话。
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是担忧优点多了孩子就会翘尾巴。从未想过你在人前揭孩子短处时,会让孩子变得体无完肤,一点信心也没,那人家还如何去克服缺点呢?
所以我说:“优点不说不能了,优点多了缺点跑。 ”。 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,精神支柱崩溃了,人的进步进步更无从谈起。
语言的创伤比刀子还厉害。 刀只伤害肉体,但语言伤心。 肉体的伤口非常快就会愈合,但心灵的伤口非常难愈合。
海量的亲子冲突、师生冲突,都是忽略孩子的优点,过于关注他们的缺点导致的,从而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! 大家还不警醒,还要等多长时间!
所以,扬长远比补短更要紧。 没一无是处的孩子。 只不过自以为是的爸爸妈妈。 没完美的孩子。 只有需要苛刻的爸爸妈妈。
含蓄提醒,委婉帮扶
孩子毕竟还是孩子,需要师长引领,要充分一定其优点,帮助改正其缺点。 不过,应该注意委婉地提出一两点改进建议,不要一次提得太多。
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数落起来就没完没了。 孩子的心理再强,也受不了这种暴风雨般的密集轰炸。 最后,爸爸妈妈还责备青少年叛逆,真是岂有此理。
除此之外,措辞亲切平和,用商量的口吻说话,缺点尽可能私下谈,含蓄地说,缩小了说,场所越小越好,优点是公开说,稍稍夸大点说。
一言蔽之,孩子反抗的不是大家的教育内容,而是大家的教育方法。 以教育有法、但无定法,以人为本,才是好方法。
让大家互相赏析、互相尊敬、互相帮助,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教育能力和生活境界。